武汉黄陂区为什么被称为“木兰故里”?
谢谢您邀请!哎呀,与木兰分开很长时间了,怪想她的!据我所知,目前学届对木兰的籍贯和姓氏尚无定论。不过,黄陂立木兰庙较早,以及黄陂的一些文史资料,学届倾向于木兰故里为黄陂。其时,对一般百姓而言,木兰故里在哪并不重要。这都是地方政府借名人效应而行经济之实,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现象,与国家重视经济建设也有关。对不住了,就知道这些,如您不满意,请移尊别处看看。谢谢!祝好!
说起黄陂的木兰故里,应该与一坐山有关。
我生长在木兰山脚下,23岁之前,没见过比木兰山高的山。
其实木兰山并不高,只不过在整个武汉地区它都是最高峰,它的闻名,或许也是应木兰而生,而最先开始,并不是因为花木兰,而是山上长满了木兰树。
木兰山一存道佛两教,这种比较少见的宗教圣地代代相传,应该也是最终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吧。
小时候,每年8月初一到十五,附近孝感,仙桃,潜江的香客,络绎不绝的坐着手扶拖拉机进山朝拜,更朝之前,据传都是走路过来拜,详情可以参考西藏去拉萨朝拜的藏民。
黄陂有句老话,叫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讲的是远方的客人多。
黄陂人,去的非常少。
后来将山下的水库更名木兰湖,再后来发展木兰云雾山,木兰草原,从景观上来讲,单个的与全国知名景区比,还达不到震撼人心的标准,但是,必竟离武汉只一小时车程,这个优势就很大了。现在黄陂逢节必堵,人太多了。
人们从何时,因何而将木兰山与花木兰组合到一起的,没人说的清,必竟这争论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争了几个朝代。
至于木兰故里是虞城还是黄陂,应该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历史上有无真人存在,也是真假难分,争论也历经了几个朝代,我认为黄陂为了发展旅游业,打出木兰牌,无可厚非,整个大黄陂打包一个大木兰景区非常有必要,个人甚至认为,黄陂区应该借长江新城开发之际,将南片的盘龙与五湖定义为商业城区,将北片主城以北全部划为木兰景区,或黄陂直接改名木兰区。未来依靠千万人口的武汉,着力保护生态,专心发展旅游。
争是好事,不是坏事,争大争强,各自发展。
韩国还和中国争端午节呢。
如果仅从历史记载来看,武汉黄陂关于“木兰”的记载历史最为悠久,史料最多!
早在南北朝南齐时期,黄陂地区就设立过‘木兰县’。因该地一山下有木兰将军冢,此山因此以“木兰”为名,县则以山为名。《南齐书•州郡志》云:“南齐司州安蛮左郡辖七县,第一个便是木兰县。”隋代再次设木兰县,唐代废木兰县,划入黄冈县,后来又划到黄陂。
《旧唐书》记载:“黄州,下,隋永安郡,武德三年改为黄州……黄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其年省木兰县。”
《新唐书》记载:“黄州齐安郡,下,本永安郡,天宝元年更名......黄冈,上,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
《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黄陂县,木兰山在治北七十里,有木兰将军墓在此山,故名。隋以此名木兰县……木兰庙在(黄陂)县北六十里木兰山下,有忠烈庙,后有塚。相传木兰将军盖木氏之女,木兰名。伪为男子代父西征者,然不著何代人,独诗中有可汗语,非晋即唐人也。”
《明(嘉靖)黄陂县志》记载:“木兰,本县朱氏女名木兰,假男子代父西征。然不着何代人,据古乐府有可汗语,考史惟唐太宗自称天可汗,疑卽此时人也,终身未适……”
唐会昌年间,大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木兰山,参观木兰庙追怀往事,写下了一首《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宋•程大昌在《演繁露》感慨道:“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
此后,黄陂县木兰遗迹频频见于史料。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木兰山在(黄冈)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
-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木兰山在(黄)州西一百二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以为名。木兰庙在黄陂县北七十里,即古乐府所载女子诈为男夫代父征行者也。”
- 明胡震亨《读书杂录》记载:“今代黄陂志,木兰村在县北六十里,其上有木兰将军冢。木兰者朱氏女也。杜牧《题木兰庙》诗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 《明一统志》记载:“木兰山在黄陂县北七十里,有木兰将军冢故名。隋以此山名县……木兰庙在木兰山下,有忠烈庙,庙后有塚,相传为木兰将军,盖朱氏女,代父西征者……然不著何代人,独诗中有可汗语知其世非晋即隋唐也……木兰井在黄陂县治西……木兰寺在黄陂县治西,唐贞观间建,本朝洪武中重修。”
- 明焦竑《焦氏笔乘》记载:“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词中有可汗点兵语,非晋即隋唐也。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缺。”
- 明周圣楷《楚宝》记载:“木兰乃朱氏女子,代父从征。楚黄陂人……在黄陂县北七十里,上有将军冢忠烈庙焉,足以补乐府解题之缺也。”
- 明徐树丕《识小录》记载:“木兰,姓朱氏,代父从军,有可汗点兵语,盖隋唐间人也。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缺。”
- 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木兰山,黄陂有木兰将军冢,故名。”
- 明《木兰古传》:“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即木兰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遂有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
明代万历年间封疆大吏张涛上《题建木兰山将军庙奏疏》称:“有湖广省黄州府黄陂县木兰山,乃真武修炼之所。唐节度使朱异家于其下,其女代父出征,功封木兰将军,启建祠宇于其上并立。真武庙貌,世远年湮,香火颓废。臣叨生兹土,感将军之贞烈,沐真武之威灵,欲捐资未敢擅便。伏乞陛下念真武功在国本,将军勋立唐朝,臣得以重修鼎建。”
明神宗恩准后,张涛于公元1609年斥巨资,大兴土木,重修了木兰山木兰庙(今名木兰殿)、木兰坊、木兰祠、祖师金顶、玉皇阁、娘娘殿、无量殿及八宫二观等主体建筑。
清官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木兰山,在县北六十里,高不计丈,上有玉皇真武殿。四方之人顶香礼拜者甚多灵验。木兰将军生于此,为十景之一。”又载“木兰将军庙,在县北六十里木兰山下,有忠烈庙,后有塚。”又载“将军凹,在县北七十里,有木兰将军墓在焉。”又载“木兰将军墓,在木兰山,明时盗发其墓,风雷卫止。”
- 清《忠孝勇烈奇女传》也说:“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今黄陂)人。”
- 清《方舆考证》记载:“木兰山在黄陂县北。寰宇:记木兰山在黄冈县一百二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舆地纪胜:木兰庙在木兰山乡,乐府所载女子代父从军者也。名胜志:木兰村在县北六十里,木兰者,朱氏女,谁为男子代父西征。”
2008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湖北黄陂和河南虞城“木兰传说”同时收入,但湖北黄陂排首位,本身就是对黄陂“木兰故里”的一种认可。
所以仅论史料的悠久和丰富,黄陂木兰故里无出其右。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已经流传上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但对于木兰其人的姓氏和籍贯,则历来众说纷纭。在最新一期 《今日湖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花木兰 武汉市 黄陂区
翻查当今持“木兰故里在黄陂”观点的文章,几乎没有例外地要拿出今黄陂北部曾是古木兰县治域并有木兰山这两个证据,前述《木兰文化史》还由此推定:“最迟在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就已经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的故乡了。”
我国政区史上曾设置过木兰县。《南齐书·州郡志下》载:安蛮左郡下辖“木兰、新化、怀、中聂阳、南聂阳、安蛮”六县,而且木兰是首县。齐置的木兰县,梁时更名为梁安县,梁并置梁安郡。后又有变动。至隋开皇十八年再“改县曰木兰”,由永安郡统属(详见《隋书·地理志下》“木兰”条下注)。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司州、雍州、宁蛮府》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淮南江表诸郡》图,都标明今黄陂北部是古木兰县辖区。关于木兰县,《新唐书·地理志五》又载:黄州齐安郡“黄冈”条下说:“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但是,用古木兰县作证据,以证明“最迟在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就已经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的故乡了”,这是建立在木兰是汉文帝时人这个基石上的,博主前面的博文已全面揭示了这一说法所持论据的虚假性,用古木兰县证明木兰故里在黄陂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古木兰县内的木兰山能不能证明呢?也不能。理由与古木兰县不能证明是一样的。黄陂县在请雍正七年由黄州府划归了汉阳府。关于木兰,木兰县,木兰山三者的关系,清汉阳府的有关志书作了这样的说明:“旧志谓山以古乐府所云代父从军的木兰得名,木兰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贞观人。参之传籍,一无所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